白話機器學習

數字管理是萬靈丹?

十八年前就可以準確推算出來的高中畢業生人數,我們的教育決策官員卻在十八年後,面對大學過剩的亂象,只能兩手一攤,歸咎於少子化趨勢太猛。

台灣,是一個「數字管理」嚴重不足的社會

柯P說:「我們要進入一個數字管理的時代」,值得鼓勵。但是,數字管理也是有極限的,如果做過了頭,會碰到魔鬼。



柯P是在勝選演說中,回應記者施政優先順序時,提出要以一分至四分,分別量化「重要性」與「急迫性」,再綜合評級來安排施政優先順序。

但碰過管理的人都知道,真正的難處,在於合理的量化,同一件事情,你說重要,他說不重要,所以應該是一分,還是二分、三分、四分?

這時候,可以再設計一個更細緻的量化評分表,用廿個重要性指標來評估,加總之後,就可以分出一、二、三、四分的等級了。

當然,這是故意抬槓,開玩笑的。理論上,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,在評估一個事件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等級時,應該有一致的標準,相去不會太遠,就像奧運跳水或體操比賽的評審一樣。但在現實社會中,對於同一件事情,有完全不同的看法,卻也不是新聞。尤其是牽扯到利益的事項,訂定基礎量化指標時,就要先吵上一大架。

而這只是小魔鬼,大魔鬼還在後頭。

大凡偉大的進步,或是巨大的災難,在先期階段往往難以察覺,先知先覺者也就是因為能看出與眾不同的玄機,遂成大業。太倚賴數字管理,可能讓這些真正重大的事件,因為初期量化權重不足而被永遠擱置。不若沒有數字管理,反而會時不時的被意外關照一下。

數字管理的所謂量化權重,並不是一個恆定值,還需要反覆檢視、修正,才不會在時空條件移轉後,仍然不動如山,鑄成大錯。

總之,數字管理沒有錯,尤其在普遍缺乏數字管理概念的台灣,更為重要。但是在人類社會中,領導者本身的人格、威望、常識、經驗,最後產生的綜合判斷,還是成就偉業不可或缺的要素。